楔子:在明朝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明仁宗朱高炽心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将大明的都城从北京迁回南京。朱高炽早年曾在南京担任太子,且在南京的岁月已有十余年,深知南方的重要性。尤其是当时北方政局已趋安定,南方则是物资充足之地,但物资的运输成本高昂,若迁都南京,显然能够大幅度降低国家的开销。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朱高炽便命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祭拜明孝陵,同时留守南京,筹备迁都事宜。《明史·宣宗本纪》对此有记载:
(洪熙元年)夏四月,南京一带频繁发生地震,命太子前往南京,处理相关事务。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朱瞻基刚到南京不久,朱高炽便突然病重。一个月后,刚登基十个月的朱高炽便离世了。如此一来,原本雄心勃勃的迁都计划也随之泡汤。
展开剩余83%朱高炽骤然去世,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当时,权力欲望强烈的汉王朱高煦谋划着趁机暗中除掉太子,若他能够在太子返回京城途中下手,将太子与自己一同送入黄泉,自己便能占据太子之位。这一局面下,若真如朱高煦所愿,那谁将从中获益?显然,越王朱瞻墉是最大受益者。
朱瞻墉,作为明仁宗的嫡次子,且与太子朱瞻基同母,若太子发生不测,他便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可惜,朱瞻基最终躲过了叔叔朱高煦的暗算,安全回京,错失了越王一次临近权力的机会。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这一位特殊的藩王——明朝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越王朱瞻墉。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位不为人知的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一直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皇位的继承都由嫡长子担任。只有在皇帝无嫡子时,才会考虑庶长子。如果皇帝有多个嫡子,那么作为太子的同母弟弟,只要低调、没有过多的野心,通常会被任命为藩王。然而,历史上,像朱棣靖难之役、朱高煦谋夺太子之位等事件的发生,使得这些“太子胞弟”的命运并不那么安稳。而朱瞻墉,看似一位不露声色、毫无心机的“太子胞弟”,但他的人生充满了复杂的阴影。
根据《明史·诸王传》记载,朱高炽共有10子7女,皇后张氏生育了三子,其中大儿子、三子、五子分别为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埈。朱瞻墉排行第三,出生在永乐三年正月初十,作为嫡长子,他的身份要高于庶长子朱瞻埈。永乐初期,朱高炽与弟弟朱高煦为太子之位展开过一场激烈的竞争。朝中不少武将支持朱高煦,这一度让朱高炽陷入了困境。幸好,有一批文臣以解缙为首力挺朱高炽,再加上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因此,朱高炽才最终在永乐二年顺利被立为太子。
那时,朱高炽只有一个儿子,作为太子,他深知光有一个儿子并不稳妥,因此,他的侧妃李氏生下了庶长子朱瞻埈。不久后,朱高炽的嫡妻张氏也怀孕了。次年,张氏生下了朱瞻墉,这一新生儿的诞生使得朱高炽的继承问题有了保障,两位嫡子、一位庶子,令太子之位显得稳固无比。因此,朱高炽对朱瞻墉极为宠爱。然而,在皇爷朱棣面前,朱瞻墉的存在感却并不强,因为朱棣最宠爱的人始终是长孙朱瞻基。
朱瞻墉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永乐时期,汉王朱高煦仍然心怀不轨,时刻伺机反扑。朱高炽身处此种局势之中,对儿子的管束异常严格。朱瞻墉自幼便在太子府内接受了文武的严格训练,几乎没能走出过府邸一步。
按照明朝的惯例,皇子一般在成年前便会被封为亲王,而太子的儿子在成年后会被封为郡王。但朱瞻墉成年之后,依然没有得到祖父朱棣的册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朱棣忙于北征蒙古、处理朝政,无暇顾及朱瞻墉,另一方面则是朱高炽本身也因朱高煦的威胁而心力交瘁,并未主动为儿子的封地问题开口。朱高炽虽然是太子,但他始终未能为儿子谋得一个郡王的封号。
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棣在征北途中病逝,朱高炽继位为帝。此时,朱瞻墉的地位终于发生了变化。三个月后,朱高炽开始正式册封众子为藩王。朱瞻墉被封为越王,虽然年已20,但他并未马上获得封地,成为一位名义上的王,却无封地可享。
很多学者认为朱瞻墉的封地是衢州,但实际上并非最初的封地。《明宣宗实录》有一记载提到,宣德四年,朝廷决定将原定给襄王朱瞻墡的封地长沙修葺一番,原本计划建设的衢州王府也随之被取消。而衢州最终成为朱瞻墉的封地,这一切发生在宣德四年之后。然而,无论如何,朱瞻墉一生并未离开过京城。
按理说,藩王成年后应当前往自己的封地,但却有一个例外——留在京城的“守城王”。这个“守城王”的职责便是担任“备胎”,在太子年幼或无子的情况下,担任监国大任。这样的安排是根据先祖的规定,若朝中无人继位,最年长的亲王将被选为监国。即使有了继承人,若太子尚无儿子,兄弟之中,嫡母所生的弟弟将是继位的首选。
发布于:天津市658配资-股票安全配资-配资证券开户-专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