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法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根基功法,其练习遵循 “由基到深、由静到动、由体到用” 的递进逻辑,核心围绕 “养气、伸筋、试力、搭手、技击” 五大阶段展开。各阶段既独立成体系,又层层衔接,最终实现 “筋肉若一、力透三节” 的功夫境界,以下结合传统拳学精髓(如王芗斋、郭云深等前辈经验),系统解析其操作原理与关键要领。
养气:桩法根基
站桩首重 “养气”—— 气并非玄学概念,而是维系人体呼吸、代谢、力量与体能的物质基础。传统拳学早在唐代便提出 “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明确气的生成路径:通过鼻息呼吸与饮食代谢,经五脏协调作用于骨骼,转化为能量后融入血液、储于肌肉,最终支撑生命活动与运动能力。若气的生成、运转受阻,便会导致体虚、病弱,甚至危及健康。
养气的核心:间架与意念
养气的关键在于 “先立间架,再调心意”,通过精准的身体姿态引导气的凝聚,具体要领如下:
展开剩余90%间架规范
头正颈直、双目平视(神庄),心神宁静(心静);双手五指分开伸直后成 “抓物状”,掌心微扣;双足趾如抓地般扣实,脚心含空;顶心(百会穴)微微上领,项背竖直;前脚微收,胸背呈自然圆势(不挺胸、不驼背),整体姿态松紧适度,不僵不松。
意念辅助
配合轻松愉悦的意念(如 “如沐清风”“如立云端”),避免刻意追求 “气感”,以自然呼吸为要,让气随姿态自然生成。
养气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持桩:
健康人群通常需 1 年左右,体弱多病者需延长时间;
进阶标志为 “自我体感”:日常工作生活中精力充沛、不易疲劳,主观上觉 “身有劲力”(非肌肉蛮力,而是气血充盈的体感),此时五脏功能协调,气血运行通畅,可进入 “伸筋” 阶段。
伸筋缩骨,桩法核心,整体劲力
“伸筋缩骨” 是桩法中最关键、最艰辛的阶段,核心原理是 “筋伸则骨自缩”—— 无需刻意练 “缩骨”,只需通过特定方法拉长筋腱,骨骼便会自然呈现 “收束” 之势,最终形成 “撑抱互为” 的整体劲力。此阶段是区分 “普通运动” 与 “传统功夫” 的核心:前者练局部肌肉力,后者练 “筋肉若一” 的整体筋骨力。
内外牵挂与撑抱力
劲力的生成依赖 “内外牵挂” 的对抗感,而非凭空想象(需 “功到自然成”,刻意空想则为假力):
内牵挂
持桩时身内如被 “皮条向内牵拉”,似要将身体拽缩成一团,此时自然向外撑抗,生成 “撑力”(即伸筋之力);
外牵挂
身外似有 “皮条向外拉扯”(如 “五牛分尸” 之感),此时自然向内抱抗,生成 “抱力”(即缩骨之力);
劲力配比遵循 “撑三抱七”,撑力主伸筋,抱力主缩骨,二者互为支撑。
伸筋需 “循序渐进、以力拉筋”,避免过紧导致损伤,核心围绕 “拉横筋、竖筋、腰筋、腿筋” 展开:
双腕扣拉,牵动横筋双手成 “抓物状” 后,根据桩姿(如抱球桩、三体桩)调整腕部扣向(向上、向下或向侧),微用力使腕部有 “紧绷感” 即可(不僵)。站松后再微发力,反复形成 “争力”,拉动两臂及躯干的横筋,逐步拉长。
头顶项竖 + 坐胯提膝,拉动竖筋头顶微上领(百会穴找天)、项背竖直,生成 “顶力”;同时屈膝下蹲(坐胯)、膝盖微提,生成 “坐力”。两力对抗,拉动颈部、面部、两肋及前腿的竖筋,方法同腕扣,以 “微紧感” 为度。
脖子后靠,充盈丹田颈部微微后靠(不仰头),拉动腰部大筋;腰腹随之微挺,丹田(下腹部)自然有 “充实感”,本质是通过腰筋拉伸调节脏腑气机,操作需配合呼吸,避免憋气。
坐胯练力,拉动腿筋“坐胯” 即通过调整腿部弯度(逐步下蹲)生成 “坐力”,是拉动腿筋的核心:
坐力持久后,两腿自然生成 “夹力”(前腿往后收、后腿往前顶),拉动前腿后侧筋、后腿前侧筋;
夹力加深后,双足十趾自然 “趴地”(如抓地),拉动两腿全筋;
十趾趴地持久后,双足生 “踩地力”(如树扎根),最终形成 “趟泥力”(行步如趟泥,稳而不滞)。
全身上下无论如何发力,均无 “紧绷滞涩感”,即筋腱已拉长至 “够用”,此时 “伸筋缩骨” 阶段基本完成;
此阶段耗时最长、最痛苦,被前辈称为 “自己给自己上刑”(如郭云深授徒时绝不迁就,需熬过疼痛关)。王芗斋曾言,当年随郭云深习拳者数十人,最终仅他一人熬过此关 —— 过此关者,方算奠定拳学根基,堪比 “拳学博士”;未过此关者,绝难成拳术大家(如李洛能、尚云祥均闯过此关)。
试力,桩法过渡,动静结合
“试力” 又称 “摸劲”,是连接 “静桩(养气、伸筋)” 与 “动桩(搭手、技击)” 的关键,核心原理是 “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加速 “力透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实现 “筋肉若一”。
慢与停
试力需遵循 “一慢二停”,本质是 “把试力当无数个桩来练”:
慢
动作极慢,避免惯性(如 “摸球试力”“横步试力”),感受劲力在体内的传递;
停
每做一个分解动作(如摸球至中途)便停顿,体会 “静桩时的均整、松紧、虚实感”—— 站桩是 “不偏不倚求静劲”,试力是 “偏倚状态求静劲”,二者互为印证。
“动静问题”
养气解决 “呼吸与代谢”(鼻呼吸、口出入),试力则解决 “动静协调”:
试力中的 “动” 依赖肌肉力(运动之力),“静” 依赖筋骨力(不动之力);
动静结合,便是 “筋肉若一”—— 动时肌肉发力不僵,静时筋骨撑力不滞,为后续搭手、技击打下基础。
动作达到 “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 的自然状态 —— 无需刻意控制,动静转换如行云流水,劲力可随心意传递至全身三节。
搭手,桩法之用
“搭手” 又称 “断手”,是传统武术实战的核心方式(区别于其他运动 “打虚”,传统武术重 “打实”),原理是通过 “接触断力、守中用中”,在两力相接瞬间控制对方,是 “筋骨力” 的实战应用。
打实与断力
“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 不打对方空当(虚),反而通过接触对方 “实劲”(如手臂、躯干),再借劲发力;
搭手需用 “筋骨力(自挣力)”,而非肌肉力。当对方用横力攻来,我用竖力破之;对方用竖力攻来,我用横力破之,瞬间断掉对方劲力,使其无法发力。
守中、用中、夺中
“中” 即人体中线(从百会穴至会阴穴),是攻防的关键:
守中
搭手时,我的一指(通常是食指或中指)需指向对方中线(如鼻子),另一手配合护持,确保自身中线不被对方突破;
用中
以 “敌横我竖、敌竖我横” 的原则,在接触中保持自身中线,同时破坏对方中线;
夺中
熟练守中、用中后,借步法(如进步、退步)、身法(如拧腰、转胯)、手法(如按、捋、采)配合,主动夺取对方中线,将其控制。
肩架是 “逼迫对方搭手” 的基础,需符合 “守中用中”:
一手前伸指向对方鼻子(主力手),另一手配合护持,双臂尽量前伸(扩大防守范围);
目的有二:一是防守(对方侧面攻击时,可搭其梢节、中节,即便反应稍慢也能接触);二是进攻(靠近对方中线,搭手后可直接攻击其要害);
需根据对方肩架调整自身姿态,重点防对方直拳(让其直拳正好打在我手臂上)。
肩架配备妥当后,缓慢接近对方(慢进可减少对方闪躲空间),利用手臂前伸的 “覆盖范围”,迫使对方不得不与我接触 —— 此过程需以 “筋骨力” 为基础,有天赋者可 “一听就懂,一练就会”。
肩架是 “逼迫对方搭手” 的基础,需符合 “守中用中”:
一手前伸指向对方鼻子(主力手),另一手配合护持,双臂尽量前伸(扩大防守范围);
目的有二:一是防守(对方侧面攻击时,可搭其梢节、中节,即便反应稍慢也能接触);二是进攻(靠近对方中线,搭手后可直接攻击其要害);
需根据对方肩架调整自身姿态,重点防对方直拳(让其直拳正好打在我手臂上)。
肩架配备妥当后,缓慢接近对方(慢进可减少对方闪躲空间),利用手臂前伸的 “覆盖范围”,迫使对方不得不与我接触 —— 此过程需以 “筋骨力” 为基础,有天赋者可 “一听就懂,一练就会”。
王芗斋的搭手功夫堪称典范,其境界有三:
搭手即活:一经接触,全身劲力便如流水般贯通,可随时拾脚踢、上步放(将对方放出);
借劲为用:对方如 “我之拐杖”—— 我站不稳时,可借对方之力稳身;我力不足时,可借对方之力补足;
搭手即赢:70 多岁时,他实战中从不考虑 “如何打、如何防”,只专注 “如何搭手”—— 一旦接触,便已控制对方,稳操胜券。
持桩经过养气、伸筋的锻炼可使身外有物,再经过试力、搭手的练习,自然地使这个身外有物变成身外有人,能到此境界,此时再站桩可叫技击桩。技击桩的锻炼包括 “养气”“伸筋”“试力”“搭手” 训练中的全部内容,身法、步法、手法、上法都在其中,而且还要研究两力相接(即搭手)瞬间之学问。熟练后再研究怎样搭手,怎样接触。练技击桩不但需要强大的功力而且还需要经验、天赋,是境界相当高的 “功法”。
中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打实,技击桩的训练不能离开求实,求实后再根据横竖力的原理求虚。王老先生技击时他考虑的不是如何击打对方头部、身体,而是怎样与对方搭手,只要一搭上手就稳操胜券了
发布于:山东省658配资-股票安全配资-配资证券开户-专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