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图片
临床痛点:慢性溏泻折磨人,西医没招中医有戏
不少人被慢性溏泻缠上——大便稀溏、一天拉好几次,肚子还隐隐作痛,吃了止泻药、益生菌,当时可能管点用,没过几天又卷土重来。去医院查了一堆,也没发现啥器质性问题,西医给个“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开的药却总不见彻底好,这反复折腾的劲儿,谁遭谁知道!
大师经验拆解:五苓散加附子,专克虚寒溏泻
国医大师张志远把五苓散玩出了新花样。这方子源自《伤寒论》经方,其经典方证在原文中有明确记载,可对应多种场景:
-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致胃中干、烦躁不眠,若脉浮、小便不利且胃热消渴,或发汗后脉浮数烦渴,可用五苓散;
- 伤寒汗出而渴者用之,不渴者则选茯苓甘草汤;
-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且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却水入即吐(水逆),或病在阳应汗解却用冷水潠灌,热被劫后更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服文蛤散不差者,均适用五苓散;
-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且热多欲饮水,或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以及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属水湿内停),也以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原本主打通利小便、化气行水,张老将其拓展用于慢性溏泻,核心是抓住方剂“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的病机,以及“口渴、小便不利、饮水易吐、脐下悸动、舌淡苔白或白滑”的方证特点,无论面对水肿还是腹泻,只要辨证符合这些特征,即可选用。
01
药材玄机
- 茯苓需用大量(30-60克),才能发挥强力驱水功效;
- 白术、猪苓负责“洁净府”(通利膀胱),助力水液排出;
- 桂枝、泽泻有降血压作用,若患者血压偏低,需减量甚至去掉这两味药;
- 若遇寒邪引发腹痛,加炮附子(10-20克),既能增强温阳化气之力,又能快速止痛。
02
医案验证
1970年有个新泰少妇,患慢性溏泻两个月,每天排便三四次,肚子隐痛且喜欢按压(提示虚证),面容青紫、舌苔白腻、脉沉迟(提示虚寒证),无完谷不化症状(说明脾阳尚可)。张老为其开具五苓散改汤剂,组方为茯苓20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再加需先煎一小时的炮附子20克。患者服用一周后腹泻停止,继续服用四天彻底痊愈,半年内未复发。
张老还特别告诫,为医者需不断读书学习、积累临床实践、加强相互交流,唯有如此,才能完善理论与临床能力,扩大认知范围,突破思维局限;同时,茯苓用量、桂枝与泽泻对血压的影响等细节,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往往是决定疗效的关键,需格外重视。
互动时刻
你身边有被慢性溏泻困扰的人吗?要是试过类似辨证思路或方剂,效果咋样?评论区来聊聊~
需特别提醒,任何中药方剂的使用都必须基于专业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不可自行抓药服用。文中“11剂断根”并非普适结论,且炮附子含乌头碱,若剂量、煎煮方法不当或不对证,可能引发中毒风险;若慢性溏泻属湿热、食积等其他证型,使用此方反而会加重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658配资-股票安全配资-配资证券开户-专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