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职工夜校学习遇“带娃”难题,市总工会创新推出“职工学技能 子女学课程”夜校“1+1”服务新模式
圆了求学梦 亮了成长路
今年上半年,济宁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575万吨、同比增长10.4%;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29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9万标箱、同比增长20.1%,稳居全省内河首位。图为在济宁港航龙拱港,岸桥正在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通讯员 臧盛博 王广蓬 摄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明雷
通讯员 盛向东
“市总工会的领导想得太周到了,我既学到了瑜珈的招式,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这种‘1+1’的夜校服务模式对我们在职职工来说,真是一举两得。”7月8日,刚结束瑜珈训练的董艳难掩心中的喜悦。
今年以来,市总工会在全市工会系统开展了“走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坚持把职工的需求和急难愁盼作为工会系统的“上心事”放在一线解决,要求各级工会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了解和掌握一线职工的急难愁盼,研究具体措施,优化服务模式,用倾心解难、高效服务的实际行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
市总工会在走访职工时发现,大多在职职工业余时间学习技能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但苦于子女没人照看,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成为广大职工的“揪心事”。
“职工的‘揪心事’,就是工会的‘上心事’,必须把这个‘揪心事’,办成职工的‘暖心事’。”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钟称生动情地说。为了尽快让职工解除夜校学习技能的后顾之忧,市文化宫成立职工子女学习托管班,配备了学习用具、书架、桌椅等设施,并安排志愿者老师为职工子女辅导功课,组织孩子们进行学习课程沙龙活动,这一模式不仅照亮了职工的学习技能之路,也温暖了职工子女的学习成长时光,成为职工、子女和家庭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7月9日晚8时,市文化宫教室里,灯火通明,室外热浪翻滚,室内凉意沁人。80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笔走龙蛇,墨染云烟,职工们正专心致志进行国画入门学习。在隔壁的职工子女学习室里,职工子女们端坐在课桌前,或安心完成自己的作业,或在志愿者老师的辅导下进行疑难知识拓展。
为更加方便职工夜校学习,市总工会跳出“阵地模式”,在依托工人文化宫固有阵地将职工“请进来”的同时,把“服务”主动“送下去”,将“教室”搬到职工爱好相近的单位去,让职工走出车间,直接走进教室。同时,开办职工子女暑假乒乓球、羽毛球、读书、写作等兴趣班,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职工技能学习的夜校流动到哪里,子女的课程学习班就跟随到哪里,真正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极大地提高了职工参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思职工之忧,解职工之难,打造广大职工学习的无忧港湾。”钟称生表示,下一步,市总工会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更好地为职工排忧解难,推动服务职工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658配资-股票安全配资-配资证券开户-专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