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北京有唐代木构建筑吗?”
“没有。”
“那哪儿有啊?”
“对啊,哪里有唐代木构建筑呢?90多年前,一个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1000年以上的木构建筑。有一对年轻的学者叫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要与日本人学术竞赛,5年时间寻找了137个县市,却没有发现。1937年7月,他们骑着骡子走进了五台山,终于发现了一座辉煌的大殿,大殿斗拱巨大、出檐深远,大唐的气息扑面而来,经过经幢和题字判断,大殿建于唐代,距当时1080年,打破了日本人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
这段描述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被发现的对话来自拥有百万粉丝的古建筑文化科普号“杨爸图说”,是主理人杨大炜与儿子的对话。在这条名为《寻找唐代木构建筑》的短视频里,杨大炜一边画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边画佛光寺大殿,通过图画拆解故事,为儿子讲述在中华大地上找到第一座唐代木构建筑的过程……
今年46岁的杨大炜是湖北黄冈人,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曾是一名设计师。目前,除了做自媒体,杨大炜还是知名艺术史沙龙“行谈”策划人、古建文化科普作家,著有《有趣的中国古建筑》一书。他曾参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佛教建筑研修班,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馆专家志愿者。为了让两个儿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他开始了边画边讲的科普过程。
展开剩余90%2020年6月23日杨大炜在抖音发布了第一条古建科普短视频《天圆地方》,在两个儿子一声声的“为什么”中,他边画边讲,故宫角楼、应县木塔、北海白塔、山西大院、云冈石窟、苏州园林……一座座经典的中国古建跃然纸上,通过视频传达给了更多人。5年来,杨大炜走了万里路、画了千幅画、制作了400多条短视频,通过手绘和视频的形式给青少年科普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让本来枯燥晦涩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变得生动起来,也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许多人热爱上古建艺术,其自媒体号“杨爸图说”被网友称为“儿童版中国古建筑百科全书”。
而要说古建,怎么也离不开山西。从杨大炜制作的短视频《中国民居之山西大院》《世界之最应县木塔》《暑期山西访古》《平遥双林寺护法神像》《谁建造了云冈石窟》《看国宝之玉虚观》《中国最燃的艺术在山西》等作品里,就能真切地看到他对山西古建的钟爱,所以山西也是杨大炜常来的地方。近日,杨大炜便受邀参与了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山西行活动,“行走在三晋大地上,看表里山河气象新”。借此机会,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致力于给青少年传播有趣古建知识的科普人。他说:“在这个知识传播呼唤新媒介的信息碎片化时代,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古代艺术文化与大众之间的一根纽带,只因为,它们值得、也需要被更多人了解、理解以及传承。”
每年至少来一次 山西很古老也很时尚
山西晚报:这次参加活动是第几次来山西了?感受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吗?
杨大炜:记不清多少次了,每年都会来,常看常新。要说与之前感受的不同之处,就是之前比较冷清的古建筑景点,游人越来越多了,山西各地的城市建设也越来越现代化了,路况越来越好,配套服务也越来越好。古城干净整洁,新城日新月异,一句话来说:山西很古老也很时尚。
山西晚报:看您的视频号就会发现您常来山西,其中有许多介绍山西古建的内容。
杨大炜:是的,我是1999年五一假期第一次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兄来山西的,去的大同和太原,当时啥也不懂,但从小就喜欢中国古代艺术,深受震撼。此后在2001年我组织几个同学从河南到山西,之后就经常来了。第一次带孩子来是2018年,近些年每年都会至少来一次。
山西晚报:这几天正是纪念佛光寺发现88周年的日子,您最早讲山西古建的短视频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的过程,当时选这个内容推荐山西古建的原因是什么?
杨大炜:梁林发现佛光寺的故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佳话,也是普通人容易听得懂、容易被吸引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对中国建筑史有意义,也有爱国的意义。以这个故事为开端,能让普通人认识到中国古建筑的价值,从而激发大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所以我每次给人讲古建,都是从“发现佛光寺”开始。
山西晚报:您怎样看山西古建?面对这些古建筑时您会有怎样的感受?
杨大炜:我对古建筑的认知是逐步升级的,对古建筑的感受也是逐步深刻的。最开始的那些年,我只是纯感性的、审美的阶段,沉浸在苍茫雄壮的历史感和诗情画意之中,正如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所写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当我第一次看到大同华严寺大殿巨大的屋檐、简洁雄壮的斗拱、古朴的色彩的时候,我心中那种金戈铁马、豪迈的古代中国的印象便扑面而来,这是我以前在江南园林、北京故宫所未有过的感受。
山西晚报:这么多年了,这样激荡的感受变过吗?
杨大炜:随着我古建筑知识的增多,并且越来越多,我逐渐从有感受到看门道,知其然和所以然,但无论我多么了解其历史和构造的细节,最初的感受也并没有改变。不同的是,我可看的点更多了,以前看三十分钟,现在看三小时尚且不够,信息量太大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给人印象不同,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神奇的是,时代就像强大的基因,注入到每一座建筑,使得它带有那个时代的“气质”,所以梁思成先生把古建筑按照审美印象风格分为“豪劲时期、醇和时期、羁直时期”。比如你在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前,它给你的感受的确与唐代这段历史给你的感受非常匹配;同样,在晋祠圣母殿前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与北宋这个历史时期给你的感受也很一致。所以这个非常神奇,时代的性格,深刻塑造了那个时代建筑的性格,古建筑就像一个人一样。
山西晚报:很多人认为古建很“冷门”,您怎么看这个“冷门”?
杨大炜:相比于博物馆里的可移动文物和古建筑内的彩塑、壁画,古建筑本身的确是冷门的,因为在外行看来,它们确实长相“差不多”。古建筑其实更多是作为历史和彩塑、壁画的载体而存在,最容易被忽略。另外,古建筑的核心构件梁架结构、斗拱等,一般人看起来也差不多,没有彩塑壁画喜闻乐见,也难以记忆其生僻的名称,自然冷门了些。但在我看来,古建筑并不算冷门,因为我们中国人人都知道故宫、天安门、大雁塔、苏州园林、天坛等古建筑,人人都知道黄鹤楼、鹳雀楼、雷峰塔、岳阳楼等文学作品中的古建筑,且几乎人人都知道“亭台楼阁”“堂堂皇皇”“钩心斗角”“栋梁之才”“高屋建瓴”“雕梁画栋”等词语都来自古建筑。大家常去的公园、寺庙,多多少少也有些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很多人小时候住过或者见过清代四合院或传统风格的民居,我们的古建筑或传统建筑活在我们的文化里、生活里,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古建筑能给我诗词和宋画中的意境 这是我向往和追求的
山西晚报:您为什么这么喜爱古建筑?它什么地方最吸引您?
杨大炜:我喜欢古建筑,是因为我喜欢诗情画意,而古建筑,尤其是山西的古建筑,最能给我诗词和宋画中的意境,那是我向往的宁静美好的古代中国,是“美丽中国”“天人合一”的具体化。但需要说明的是,我喜欢古建筑并非我是复古主义者,相反,除了文化建筑、文旅和主题公园外,我反对建造仿古建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和特点,不要做逆时代的事。我喜欢古建筑,是因为能从古建筑身上寻找历史印记,古建筑有性格,唐辽豪迈、宋代优雅,古建筑身上能感受到我们民族曾经拥有的豪迈、优雅和自信,我追求的是这个。
山西晚报:在您的短视频里,介绍应县木塔的作品有四五条,为什么会围绕应县木塔做这么多条?
杨大炜:应县木塔是我心中排名前三的中国木构建筑,甚至可以排第一。因为它古老,960多岁了,技术难度高,艺术性强,是中国古建筑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近一千年前,它是世界上高超的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技术等的科技成果;也是高超艺术的结晶,采用54种斗拱建造并非炫技,尤其是斜拱的灵活使用,是跟内部佛像的排布所匹配。它的斗拱既是力学性质的,同时也是木塔华丽的装饰,是功能与艺术的合璧。
应县木塔也是中国融合文化的最佳“代言人”之一。它是佛教的塔,佛教源于古印度,但是应县木塔是中国传统楼阁式,梁柱斗拱、佛像形象都是中国风格的,塔刹、佛像和佛教理念是外来的,所以应县木塔是中华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特点的体现。另外,应县木塔也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文明。
山西晚报:您围绕山西古建有成熟的亲子研学路线,晋东南、晋北都有,这些路线涵盖哪些古建,各自有什么特点?
杨大炜:游山西至少有4条路线,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各个路线古建筑都很丰富,但特色侧重略有不同,也就是最亮眼的东西不同。晋北线,主要是唐辽巨构,以华严寺为代表,体量大、豪劲,第一次去首选;晋中线,以平遥双林寺为代表,彩塑最为亮眼;晋南线,以永乐宫为代表,壁画最为闪耀;晋东南,以青莲寺为代表,宋元的建筑、彩塑非常密集,人还不多,属于秘境。
山西晚报:通过“杨爸图说”,您对山西古建的推介有整体的规划吗?
杨大炜:计划是先科普古建筑知识,然后再分别介绍一座座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这需要很久。
山西晚报:通过视频看您把复杂的古建筑结构用画笔拆解和简化,就觉得您的绘画功底着实厉害,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绘画的方式给自己孩子讲古建的?
杨大炜:我从小就学绘画,10岁开始专业训练,一直到大学毕业,手没有停过。我是2020年开始给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讲古建筑的,纯属偶然,当时都在家无事,我就给儿子边画古建边讲解,这样他喜欢看,也能看懂。
山西晚报:为什么选了这么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文化点来给孩子讲?
杨大炜:不是我选择了古建筑这个文化点,是因为我了解,别的我不会啊(笑)!
山西晚报:是什么时候想到制作短视频来科普的?
杨大炜:因为我给我儿子这样边画边讲他很容易接受,我就想起自己学习古建筑经历的艰难险阻,居然没有人这样教我,不然我能少走好多弯路(笑)!虽然初衷是给我自己的孩子看的,但我也想分享给需要的人,于是就开始做短视频。
山西晚报:看您在视频里画画用的都是毛笔,为什么用毛笔?
杨大炜:其实我用什么笔都一样,但是毛笔这个很中国,特别适合表达中国文化,跟写书法一样,其中韵味与中国古建筑一脉相承。屋顶的人字坡,恰如书法的“人”字之撇捺;屋檐翼角飞檐,毛笔一挑甩出去,恰如书法之飞笔。毛笔干涩的线条,还可以表达古建筑粗粝沧桑的年代感,所以用毛笔这种古老的工具,恰恰能与短视频这种快节奏的新技术形式形成对比。
山西晚报:您的两个儿子也是视频的主角,这两个“小演员”在视频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大炜:我的问题和台词适应他们的年龄,哥哥年长,适合提出问题,弟弟年幼适合插科打诨,都很自然。我需要什么样的台词,就适配哥哥或弟弟,他俩一个引出话题,一个最后搞笑结束,是视频穿针引线的角色,比我直接讲要有意思得多。
立志做大小朋友都喜欢的科普达人
山西晚报:您的短视频《中国古建筑的奥妙》用两分钟讲清楚了一根柱子经过怎样的演变成为华表、牌坊、亭、戏台、楼、阁、城门等,这条视频到目前有60多万的点赞,作为一个古建科普类视频号,这个成绩已经是非常好了。您做这样一条视频要花多长时间?
杨大炜:这条视频实际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此之前我已经单独出过亭、楼阁、华表、等单条,我从设计师思维,发现了其中的构造逻辑,出过一条初级版,获得不少点赞,目前这条点赞最多的是升级版。我绘画录制一般需要40分钟至一个小时左右,最后剪辑虽然只有两分钟,但前面的积累是长时间的。
山西晚报:您是怎样从一个设计师逐步转型做自媒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杨大炜:在做设计师时,我创办了“行谈”艺术沙龙,以设计收入养文化沙龙,因为从小我就喜欢艺术史,喜欢看文物。我接近40岁时,人很焦虑,感到每日忙于工作,没有做我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再不做就老了。“行谈”是实现我把古代美术分享给更多人想法的第一步,但是我做了几年,略有失望。“行谈”无疑是个“高贵的公主”,内容太高级,门槛有点高。后来当我开始做“杨爸图说”时,我又觉得让孩子也能听得懂艺术史并不是不可能,所以我现在在做自媒体。从古建筑开始,不过是因为我很擅长古建筑,而且能发挥我绘画的特长,在短视频领域,有特长就会有流量。
山西晚报:无论是做艺术沙龙,还是做科普,知识的准确性最重要,您怎样把握这方面的内容产出?
杨大炜:我有大量藏书,看专业的书籍。当然,我认识很多一流的专家,双重求证,保证准确性。
山西晚报:您的首部图书作品《有趣的中国古建筑》应该就是您严格把控出来的吧?
杨大炜:是啊。《有趣的中国古建筑》是多年短视频的积累,可以说是最适合普通人看的第一本古建筑入门科普书,大众所关心的内容基本都有,大众不关心的内容基本没有。其特点是“图说”,能用图解释清晰的尽量少写字,需要用文字的也尽量简洁,用白话,必要的名词、生僻字都有注音,看起来一点儿也不烧脑。这本书注重典型性和多样性,讲知识涉及到典型案例,举例子尽量全面,告诉读者古建筑的多样性。
山西晚报:书中涉及到的山西古建多吗?
杨大炜:山西的古建筑还是占多数啊,这个避不开。
山西晚报:对于“杨爸图说”,您未来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吗?
杨大炜:“杨爸图说”会继续在古建筑和古建筑为载体的彩塑、壁画,以及相关的文物、诗词上传播,针对具体的文物建筑做介绍,边画边讲诗词也是一块,国宝文物也是一块。另外,我还有十几本书要写,我会继续践行、实现自己“我看到了美好的中国,希望更多人能看到”的心愿,立志做大小朋友都喜欢的科普达人。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白洁
发布于:山西省658配资-股票安全配资-配资证券开户-专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